上一主题:清宫旧藏翡翠的翡器研
下一主题:论中国玉器收藏中的五
据考古表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有犀牛存在。因为犀角是名贵药材,又是工艺品原材料。常年的滥捕滥杀,到唐代,犀牛已绝迹。约从汉代起,犀角开始进口,明清两代进口数量增加,主要用作雕刻材料、观赏品及药材。现在能够找到的犀角雕刻大都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明朝起制犀业发达,制作犀角品的既有官方作坊,也有民间作坊。明末清初,江南是全国雕镂犀角艺术品的集中地区,苏州的鲍天成、无锡的尤通等名家,被誉为“吴中绝技”和“尤犀杯”。清代中后期,犀角来源渐少,制犀业也逐渐萎缩。
犀角的优劣之分在明朝曹昭的《格古要论》有许多说法,如粟纹、粟点、上下相透、三头两脚分明、通天犀、重透、黑中有黄、黄中有黑、正倒透等。犀角的纹丝与鱼子相似的,称为粟纹,粟纹中有眼,称粟眼,这种犀角称为山犀。犀角以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通、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上品。有通天花纹,具有百物之形的最珍贵。有重透纹,黑中有黄色、黄中有黑色,或黄中有黄、黑中有黑的,与有下透纹而黑中有黄花的这两种称通犀,也很珍贵。有侧透纹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