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下一主题:玉雕:美石为玉琢玉成
二、专重籽玉。因籽玉经河水泥沙千万年冲刷,粗糙部分被淘汰,留下精华,是纯粹的自然造化,而且数量较少。现时凡籽玉雕件,必须留一块皮色或毛孔作为出生证,哪怕绿豆大;无皮即判为山料,价格去大半。玉界过去分等级块度是主要指标,当今则唯籽是论,山料再大价格远低于同质小籽。
三、特重原籽。古谚“玉不雕不成器”,今则反其道而行之:好玉不雕,雕必有脏。尤其是200克以下小籽,若无病可称“玩料”者,天价。不雕纹饰的“原籽”,再小不打紧,但如“动过手”切割过,就难出手。同等质地、重量的雕件,若非名家手刻,价常低于原籽。
四、极重皮色。皮色古时称“瑕”,所谓“瑕不掩瑜”。历来雕玉先去皮色,成品无皮。但现在认为皮是玉卧水中多年沁成,是大自然第二次造化,应宝之。凡有皮色价倍增,漂亮皮色为极品。凡雕玉则先谋如何保存皮色。
五、旧不如新。玉界向来贵旧玉,但现在一般明清件价格远不如新件,因其质地劣,设计差,雕工粗。其所以还有市场,全靠那层包浆。即便是精品的价格升势也落后新件。
本次“玉复兴”有承有转,审美、价值理念有很大转换,其透露的文化理念方面的信息,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密码,值得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