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玉避不祥
同样亦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峚山》,“瑾瑜之下为良……君子服之,以御不祥”,也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佩玉具有避邪之意。
5 、玉之保健、药物功能
葛洪《抱朴子》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玉类14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身轻长年。国家级著名中医专家王琦认为玉可强身健体,治病保健。
三、神
神实质卜是超自然力(灵性)及其载体(灵体、灵魂)观念的物化形态,又是人们与越自然力交往的必要物质媒介和实物手段,是概括的思维(于锦绣)。近50年来已出土10数件玉人像、玉人面像以及獠牙而像。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形象的认识有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是巫觋或是祖先神,也有人认为是“原始崇拜的偶像”,而“神徽则是良渚人的崇拜神”。我认为玉人像、玉人面像是巫觋像,“神徽”是巫觋戴剘头(傩面)骑仆人扮兽背上事神、媚神之图案,玉獠牙面均为下剘头。
文献记载和出土玉像说明,我国史前原始宗教——巫教似乎还未创造出专供顶礼膜拜的人物形玉神灵像,我们所能见到的是自然现象的抽象组合形的玉勾云形饰,或通神的信符、事神媚神的玉琮和供神灵食飨的玉璧。退一步说,上述玉神器含蕴神灵,但不等于是专供巫觋或部众们礼拜的神像。
四、巫、玉、神的整合和互动
从上述巫、玉、神的个案分析研究不难发现,三者构成了一个垂直式互动关系(巫,玉.砷互动图式)。三者的关系是以巫觋为核心和主宰的。巫觋在史前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向父系社会转变并攫取宗教、政治、军事等大权,成为统治核心和社会金字塔上的一 颗明珠。玉的神物、亨物等内涵是巫觋赋予并加以弘扬的,使其与巫术互相联系,神也是巫觋创造的超自然力量,巫以玉事神并下达神的旨意,以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这种直线上升的旋律推动史前社会向前发展。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是巫、玉、神的转换期。巫扶持了一个掘墓人——“王”,进而剥夺巫的神权、政权、族权及军权,并将其贬低为神职人员。随之王以圭,璋代替琮、璧,巫事神的玉神器也永远销声匿迹。史前补会末期,由巫统治的神权时代转入由“帝”(“五帝”)统治的尚不称“王”的“王权时代”。此时距离文明时代仅有一步之遥了。
最后,还必须指出,通古斯语系各族萨满祭神与玉毫无关系。这有其地区、时代、族别、宗教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以萨满与巫觋相对应。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萨满的信仰与宗教行为对研究我国史前及文明时代巫觋的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