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化人站出来公开指责中国的龙图腾,说龙代表专制、皇权,面目凶恶,怎么能代表中华民族?这样的说法恰恰说明我们对于自己悠远文化的不了解。龙图腾并非起源于皇家、王族,而是由各地民间推崇产生并最终形成的。这样一种具有充分代表性的文化图腾,皇家当然要用——皇家从来都用最好的东西。你凭什么认为皇家使用了,你就否定它的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的文化,不去研究它,不去推广它,就不能够正确对待它,就会误读它,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负责任。
李祥云:改变西方主导的文化市场。
金镶玉的奖牌设计方案赢得了一片喝彩之声,其中包括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为什么?因为金镶玉的设计并非偶然巧合——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玉更能代表中国文化呢?在掌声的背后是中国玉文化的背景与深厚的积淀在起作用,没有这个底蕴,设计方案不可能立得住。
外国人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瓷器,瓷器已是世界性语言,因此才会有拍卖会上上亿元的瓷器。从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而言,瓷器与玉器是不能够同日而语的,但是瓷器受宠,玉器受到冷落,这是西方主导艺术市场的结果。在未来的文化市场中,我们要用我们的价值体系赢得发言权,这就是推广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理由。
本次奥运会正值中国经济振兴,也是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时刻。既然奥运会的奖牌已经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了我们的玉文化上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让玉文化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呢?
梁秀伟:玉文化背后是中国文化产业。
金镶玉的设计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
比如说,当一个外国运动员看到这样的奖牌,他一定会问,这奖牌为什么不用金属,而用玉石?玉石是什么?很名贵吗?为什么金牌的玉是白色的?银牌就是青色的,铜牌是绿色的?为什么又做成那样的形状?甚至这种金属镶嵌玉石又有怎样的说法?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不简单。不过,仅凭“中国印”以及金镶玉奖牌还远远不够。
玉文化推广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玉文化要走一条经济之路,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那一部分,包括“五德”、“十一德”,而且直接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像出版业、影视业等文化输出,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玉文化代表了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东方人的价值观基础,作为这种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直接产品——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不是有人一直抱怨我们的文化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无能为力吗?机会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什么阻碍了玉文化的传播
张明华:文化差异确实存在。
玉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玉文化目前的覆盖范围只是局限在国内以及海外华人圈,且停留在浅表性的层次,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看作民俗性的东西。在国外,你几乎看不到玉展。大英博物馆以前甚至都没有玉器,只是后来有收藏家捐献了一些才填补了空白。那些玉器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展现出中国文化风貌。前两年,有位美国朋友来看我,我把一件玻璃种的翡翠挂件送给他,他说拿回去后送给家里的小孩子玩儿——一个外国人这样认识东方文化载体的价值,你完全没有办法解释。
中国玉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表达方式外国人不了解。他们会按照造型艺术的一些规则来理解我们的文化,青铜器可以接受,瓷器可以接受,但是玉器就显得鬼头鬼脑,还要在手上把玩,还要讲刻工、辟邪、口彩……何况玉器的雕琢往往随形就势,完全是根据玉材的大小、形状、皮色等自然条件雕琢,东西没有重复的。西方人雕一个维纳斯就是一个维纳斯,讲究符合解剖学,可中国玉器中的人物造型不讲究解剖学,弄个大头娃娃就上去了,外国人觉得莫明其妙。
李祥云:玉文化我们还读得不好。
外国人对中国感兴趣,看中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然而现在,我们对承载中国文化的古玉在文化发掘上实在是太不够了,我们甚至看到,古玉正在被市场行为抹杀掉,文化的光芒不能够放射出来。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后来玉器广泛应用于各个生活领域。但面对这样丰富的文化遗存,我们知之太少,研究太少,玉文化即使对于我们也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何况缺乏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而在很多人的眼睛里,古玉太古旧了,样子丑陋不堪,即使在理论领域,专家们的认识与各种标准也不相同。
理论不统一,互不认可,国宝的东西就出不来,对于玉文化的认识就难以到位。试想,中国玉文化如果依托一个没有原则、没有诚信、没有研究、没有责任的环境,证书满天飞,古玉市场一片混乱,你拿什么来面对世界?
梁秀伟:难,但没有想像中那么难。
很多人会提到玉器与瓷器在西方影响的不同,甚至会提到大英博物馆中为什么缺少玉器?为什么当年的掠夺者也看不上玉器?实际上,宫廷藏玉多为玉玺之类,再有就是祭祀的物品,入侵者看中的是更便于变现的金银,还有作为实用器的花瓶等,何况此时瓷器已经在世界有着相当的知名度,是很硬的“品牌”,而玉器是不进行这种流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