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铜镜已普遍使用,但迄今为止,真正的西周铜镜存世者仅有十余面,都是圆形。镜背以光素面为主,少数有纹饰的也始终以几何图形花纹为主,很少有当时铜器上常出现的龙凤纹和兽面纹。镜体普遍不大,直径在100毫米以下,厚度约在3-4毫米之间。镜纽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但以半环形者居多。镜纽都是直接耸起,没有纽座,镜的边缘平直,没有凸起的边线。到了西周后期,出现了以单线条勾勒的鸟兽纹镜,多呈阴纹。线条简单古朴,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凤纹镜截然不同。西周后期有些镜子边缘凸起并上卷,开创了立墙式边缘的先河,但为数很少,不能成为断代的特征。
从春秋到战国,尤其是战国的中晚期,随着青铜冶造技术的提高,铜镜也变得绚丽多彩起来。殷周以来维持了几千年的质朴风格被琳琅满目的多层次纹饰所取代。在铸造方法上,浅浮雕、高浮雕、透空雕、金银错等相继出现,形成了铜镜制造的第一个高潮。由于生产数量多,春秋战国铜镜在收藏家手中不乏珍品,市场上也每每能见到战国铜镜。要判断其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状:多为圆形。直径以200毫米左右为最常见。镜体薄而轻巧,厚度在2-4毫米之间(超过4毫米者绝非真品)。镜纽狭小,有纽座;镜边在春秋初期是平直的,从春秋中期起镜边都有了微微的上翘。
二、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几何纹在春秋时期以绳纹、圆涡纹、云雷纹为主(此类镜已很少见)。战国时期则以山字纹为特征。在三山、四山、五山等多种形式。动物纹在战国中期以后以蟠螭纹(即龙纹)为最流行。其他兽纹镜也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镜在纹饰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主纹地纹分明。地纹填充在主纹之间起衬托作用。这是断定此时期铜镜的主要依据。
三、颜色:胎质显红,与现在的红铜相似。
在鉴定春秋战国铜镜时,除了以上几大特征外,还必须对被鉴定物的锈斑、重量进行检查。如果拿在手中感到笨掘压手,锈斑又轻浮颜色一致,那么十有八九是后人复制的。从尺寸上看直径大于200毫米,小于100毫米的均须认真审视。这些特征要经过不断的对比才能驾轻就熟。
汉代铜镜在世上流传较多,文物市场上也常有精品出现。我在日本东京赤坂的一家古董商店见到过一块汉善铜镜,标价100万日元(合人民币8万余元)。而我十年前与青铜器鉴定专家程长新先生在鼓楼附近偶遇一位农民贩卖旧货,其中一块汉西王母镜仅索价25元。购到后程先生亲自制拓片,可惜此镜在几次搬家中弄丢了。从这两例看,汉铜镜在国外很受重视,而在国内市场上只要懂行,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
汉代铜镜区别于先秦的最重要特征是镜体厚重,镜面尺寸也相应增大(200毫米以上者已常见),纹饰多样,铭文盛行,在鉴定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形状:以圆形为主,到西汉后期出现了方形、菱花形及钟形镜。镜纽从先秦的弓形、长方形、半环形变为以半球形为主。镜体远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径计200毫米左右的可达2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