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越是瘦的人,越容易因追求苗条而厌食。“研究也发现,厌食症患者的体重一般会低于标准体重的15%左右。”孙春云说,长期的厌食,会导致体重进一步下降,女性还会出现营养不良、闭经等一系列问题。一旦发现厌食症的踪迹,要及时去医院的心理科寻求帮助。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改变饮食习惯,特别要做到三点:1.定时进餐。三餐形成规律,消化系统才能张弛有度地“工作”。零食吃得不能过多,更不能代替正餐。零食不能想吃就吃,应该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2.节制冷饮和甜食。冷饮和甜食饱腹作用强,影响吃正餐,所以要有节制。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1小时内。3.合理搭配、讲究烹调方法。为了促进食欲,烹饪时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这样才能提高就餐兴趣。
贪食的人,难融入社会
和厌食症相反的一种病,叫做“贪食症”。已故的英国王妃戴安娜,就曾受到贪食症的困扰。
孙春云说,贪食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病人的摄食欲望或行为常呈发作型,一旦产生了进食欲望便难以克制和抵抗,每次进食量都较大;担心自己发胖,常在进食后自行催吐;暴食现象每星期至少发作2次,且至少已连续出现3个月以上。
贪食症多发生于女性,男性病人仅为女性的1/10左右。贪食症的发生大多存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长期烦躁抑郁,或对自己偏胖的身材感到不满等。“也可以说,贪食是一种压力应激反应,基于上述的种种压力,使得患者需要通过饮食来转移注意力,因为暴食后可以暂时缓解焦躁烦闷的情绪。”贪食症病人最初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因而在暴食时常常背着他人。“因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是‘大胃王’,这种人往往会刻意远离其他人,渐渐变得难以融入社会。”孙春云解释道,“很多时候,贪食症是和厌食症相伴出现的,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厌贪症。这类患者限制食物的摄取量,但受不了饥饿之苦,从而产生行动上的冲动,大量吃下食物,陷入厌食和贪食的恶性循环。”
贪食者进食的主要是高热量的淀粉类食物。孙春云说,长此以往,会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而用催吐等来对抗贪食,则会严重伤害消化道。“和厌食一样,贪食症也需要正规的心理治疗。”孙春云说,这些人要尽量使自己的一日三餐规律些,避免在两餐之间吃零食或高脂、高糖的食物。
小孩偏食,大人有错
“挑食、偏食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进食障碍,但一样值得警惕。”孙春云表示,偏食主要在幼儿期形成,指小孩只喜欢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
小儿偏食与家长和周围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大人日常对食物的评论有关。如有的家长自己就有严重的偏食习惯,甚至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造成小孩偏食的另一原因是家长不懂儿童营养的基本知识,为孩子准备的膳食很单调,单调的食物多次重复,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不良的刺激,从而引起偏食。
“少数患儿还可能出现异食癖,这是一种很少见的进食障碍。”孙春云说。由于正常的味觉和食欲发生了病态的改变,使得患者常爱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石灰、泥土、砖块、粉笔等,令人难以理解,但他们却津津有味地吃。异食的出现可能是生理原因所致,比如兴奋中枢异常,也有可能出现在精神^***症患者身上。“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爱咬铅笔、手指甲是否也属于异食癖。”孙春运补充说:“如果孩子只有咬的动作,这只是焦虑的表现,如果孩子真的把这些东西吃下,就要警惕异食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