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毛笔收藏专家介绍,自古以来,笔毫的形制因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传统竹笋式笔毫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粗,形如笋状,落纸凝重厚实。兰花式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似含苞欲放的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收藏品。
鉴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至于如何鉴别毛笔,收藏专家认为,首先应对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做系统了解和认识,区分制笔地区,还要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
其次要看笔毫的完好与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看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制笔名家和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风格分析了解,从而确定其收藏价值。
专家介绍,书画之道即制笔之道。书画与毛笔本是互为体用的关系。在古代有许多集书画、制笔技艺于一身的人,比如韦诞、王羲之等,都是既擅书法,亦精制笔的名家,并都有笔经传世。据说,王羲之制笔都是为了自用,即便有友人索求,他一般也不舍得给,更不要说卖给外人了。到了近代,制笔和用笔渐渐脱节,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因为制笔工艺繁琐,一般都不在涉猎此行当。
一些喜爱毛笔的人士不知古人在书写时用的是哪一类型的毛笔,有的教学者在给出了古人的经典范本、法帖之后,没有深究这些经典、法帖的创作者当时是用什么样的毛笔来创作的,他们只注意到功力的培养、训练,却忽视了与之相关的书写工具。对于众多的学习书画的人,如果能先弄清楚名家当时用的是什么笔,然后选择与之相同、或性能相近的毛笔进行练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懂得鉴别毛笔文化,即使收藏,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