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糕模图案将实用、审美、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以阴雕技法为主,雕刻时吸收民间剪纸的某些特点,采用阴雕浅雕刀法,令风格既有细刻精雕的,也有粗犷精炼的,充分展示无限创意和高超技巧,符合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一块糕板几乎就是一件独立传统木雕艺术品的境界。
民间糕模包含着大量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粗看一块糕模只是简简单单的图案,但它却凝聚着各地丰富的民俗,且体现出一脉相传的文化发展轨迹,寄托着普通民众对现实的情感与未来的憧憬。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民间糕模的图案和纹样就通过象征性的画面来反映,形成了寄情纳福、以物抒情、以物写情、以物寄情的意境。如以人物与麒麟组合表示“麒麟送子”、以莲藕表示“连生贵子”、以石榴或桃表示“多子、多寿、多福”等,均属于寓物于事的祈吉纳福之意。此外,以糕模的形状来传情达意,也是中华食文化的过人之处,其中“如意形”表示人生如意、“葫芦形”表示万代常青、“虎形”表示驱邪镇妖、“菱形(正方)”表示方胜祥瑞、“元宝形”表示财源滚滚。
从这些不同图案、文字和形状的糕模中,也可以感悟到民间糕模将普通民众的情感融合到图案上,再通过精湛的雕工形成完美结合,这些文字和图案的巧妙组合,形状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使得民间糕点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烙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
糕模收藏刚起步
尽管糕模非常平凡,也恰恰是这种司空见惯而过于平凡的糕模,在很长时间里却没有受到收藏界的重视,直到近十多年来因使用日渐减少,才被有心人作为纪念品收藏,但这种收藏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直到一些木雕收藏者关注之后才纳入收藏界视线,但至今仍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流传于世的糕模已越来越少,且几乎出现了断代的现象,如现存的糕模大量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而明代之前的糕模已凤毛麟角,让收藏者难以看到此前数百年间糕模的真容,也无法系统研究糕模的历史沿革,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损失。
虽然这种现状让人担忧,但从收藏与投资角度看,却无疑体现出物以稀为贵的集藏特征,同时也必然会在今后凸现投资价值。因此,有兴趣的集藏者或投资者不妨重点留意糕模,只要耐得住前期市场培育期的寂寞,相信随着糕模收藏不断升温,投资价值也会最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