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和敬清寂"的手段,而这皆可以在《碧岩录》中找到其母本:如第四则公案中"真空无相"的三昧境界,第四十六则中"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中火自凉"的劝诫,分明都是"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有着神形相似之处。如果将"和敬清寂"的意境与"夹山境"比较一下,同样也可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日本
茶道场所,常常挂有"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的偈联--此联出于《五灯会元》卷五:有僧问,"如何是夹山境?"善会说,"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北宋政和年间,园悟克勤禅师住持夹山,评唱《颂古百则》时居碧岩丈室,有感于"夹山境"之深邃,叹谓,"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摄大干于毫端,融芥尘于刹海,衔花鸟过,抱子猿啼。"这番话更是对"夹山境"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此后他的弟子将他的代表作以"碧岩"名之,亦可谓情有独钟。随着以《碧岩录》为主要载体的夹山茶禅文化的东渡,"猿抱子归","鸟衔花落"一联也飘洋过海,登
茶道之大堂,人茶人之雅室,成为
茶道场所最常见的偈联。这是因为此联不仅是对"夹山境"的高度概括,更与日本
茶道所推崇的"和敬清寂"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