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简说:中和之用 、中庸之道
发布时间 2011-07-22 浏览 53758 次
但有感应作用,所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通是通达,无所不能。圣人就是彻底明白自己无生无灭的本性,而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明白人。所以虞书称尧为「钦明」,称舜为「文明」,曾子大学教人明明德,子思中庸则直接提出这个性字,教人率而修之,后文也说:「自诚明谓之性。」率性必先明性,然而学者只知情,不知性,实在难明,子思因此教人就在情上用功,由情辨性,这就容易了。

   情有很多种类,礼记礼运篇列举七种:「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庸篇则略举「喜怒哀乐」四者。无论那一种情都能损害身心,障碍本性,汉儒在白虎通五脏六腑篇里,将吾人生理的五脏与心理的五常统摄于五行之中,平衡运作。喜怒哀乐未发动时,心理生理运作适中,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是尚未学到圣人地位,没有一人不动其喜怒哀乐之情,动而不止,任其特别发展,破坏平衡秩序,在生理方面,使心肝脾肺肾五脏受损,在心理方面,使仁义礼智信五常受亏,这就不得其中,更谈不上率性了。子思因此教人把情加以节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