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清康熙御制珐琅彩瓷黄
下一主题:钧瓷的艺术价值
钧窑为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它在唐代的颜色釉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窑址设在下白峪,以烧制黑釉、茶叶末釉和褐黄釉为主,胎体相对厚重,器物内壁满釉,外壁只施半釉,器形多为碗、钵、罐。至北宋时期,由于宋徽宗对于钧窑瓷器的推崇,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用瓷,并诰封“神钧宝瓷”,钧窑自此勃兴。其地域上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几乎遍布北方重要产瓷区,包括临近的临汝、宝丰,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宋钧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色,它承袭了北方青瓷体系,在胎体上施含有铁元素的底釉,并通过精细的窑温控制使其呈现月白、天蓝等色。然而,更具有开创性的是它首次在釉料中掺入了少量铜元素,并涂抹于干燥的底釉之上,烧造时铜分子经高温还原,呈现紫红色。又因为釉面较厚,煅烧时容易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导致冷却时釉面上下收缩不一致,留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