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鼎的分类造型
发布时间 2011-08-05 浏览 50804 次

鼎是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陶瓷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

罐形鼎: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