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茶人大多记得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件大事:1981年,大红袍无性繁育成功;1984年,武夷
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前者意味着武夷
岩茶的主导产品??大红袍由孤品进入可批量生产的商品化阶段,属于产品研发领域的重大突破;而后者,是新中国对武夷
岩茶的首次高规格的正名,与80年代初武夷肉桂连续获得的“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一等奖”相比,这次定位的经济价值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随着产品创新和品牌重塑步伐的加快,武夷
岩茶产业化的导入已是水到渠成。 翻开武夷
岩茶大事记,我们发现,与品牌和产品导入伴生的还有武夷山人对
茶叶市场的有益探索。其一,名人效应。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崇安县茶场题写厂名;1988年,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在东京创办中日文化交流沙龙??武夷
岩茶房,邀请日本名流品尝、鉴赏武夷
岩茶;199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武夷奇茗》题写书名;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雷洁琼为“首届武夷
岩茶节”题写会标;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撰词称颂武夷
岩茶;1994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先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