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紫砂收藏不要迷信“名
下一主题:郎红与祭红的外观差别
有关斗彩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斗彩瓷器在宣德时已初露端倪。可以说明代斗彩瓷器工艺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轮廓线的工艺,在釉上黑彩勾线诞生前无疑是衬托几种色彩的最佳色。由于成化斗彩瓷器留传下来的很少,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就很名贵。因此,从明嘉靖时开始,仿制品持续不断,但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制品最为逼真。
明代成化以后斗彩器的生产进入低潮,正德斗彩器虽有传世,但数量极少,仅碗、三足洗数件,以缠枝灵芝纹为典型。嘉靖朝青花五彩器兴起,斗彩瓷器的生产仍无法出现新的高潮。传世品虽较正德朝增多,但在装饰上并无新的突破,除一部分仿成化制品,另有少量本朝流行的蒜头瓶、乳钉双系炉、方形葫芦瓶等。纹样除仿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