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陶窑和陶器烧制(约60万年前~4000年前)
发布时间 2011-10-13 浏览 50579 次
周火道进入,无烟囱,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由于窑内热损失较无窑烧陶要小得多,故烧成温度亦较裴李岗和磁山文化的红陶稍高(约1000℃左右)。从热工观点分析,尽管窑型结构还较原始,但有了窑以后,不仅热损失小,而且当燃料燃烧时,进入窑内的火力比较集中,温度易于升高,坯体易于烧结,有利于提高陶器质量。故从无窑到有窑烧陶在技术方面是一大突破。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基本上都改用竖穴窑烧制陶器,如河南陕县庙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图2)。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较深,位于窑底的火道分三股主火道,两侧的主火道还有支火道,火道上还分布有25个火孔。窑室呈圆形,直径约1m。当燃烧时,由于火膛较深,一次空气供应充足,使柴、草等燃料得以充分燃烧,火焰很均匀地从窑底的火道再进入窑室,使窑内的温度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窑壁上部往里收缩,窑室结构有利于窑内温度的提高(一般为900~1050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