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荣宝斋:镇江发现唐青
下一主题:古代陶瓷罐类
拍卖公司自我包装有道,名人题字,造足声势,“产量”虚报
偶尔看到一份材料,全国已经注册在案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已经超出1000家。在80年代末全国的拍卖行不过只有8家。拍卖行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数量增加比数数儿快。时有传媒报道某某拍卖行成交额数千万,这种信息令一些有点“门路”的垂涎欲滴。槌声就是金钱啊!就像有花生豆还得有牙。拍卖行一多,高水平的艺术品真真确确成了稀缺资源,没有艺术精品就有人作假的;这一来艺术精品的鉴定人才就更显得珍贵,大海里捞针得有真本事。
拍卖行毕竟是纯赢利的企业,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要保证利润,那里还顾得上艺术品是精还是糙,甚至也顾不上是真还是伪,直至明知赝品也照旧上拍,纯利益驱动。
像包装歌星一样地包装平庸之作,在拍卖业内已经不再是秘密的事,冠之以攻关、宣传、造势之名,公司小名气不够大,不足以吸引到真正的精品级的上拍品,似乎也只能在拍品之外下工夫,由拍卖公司出面请几个名家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