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伊斯兰白地蓝花建筑饰
下一主题:浅谈陶瓷笔筒收藏
在通讯、交通不便的古代,萱草俨然是联系母子情感的一条无形纽带。当游子远离父母时,母亲见到游子临行前所植萱草茁壮成长、灿烂盛开,心中必定产生强烈的见花如见子效果。同样,浪迹天涯的游子想到母亲日夜陪伴萱草也会在心理上得到极大宽慰与鼓舞。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为了维护统治,历代帝王也都推崇“以孝治天下”,并且自古以来母亲在儿女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替代。在这种复杂背景下,画家可以花代母、以墨表心,随意几笔萱草花都可能令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心理共鸣。
明代王镇墓出土的李在《萱草花图》有以下题诗:“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从题诗内容看应是庆贺郑仪母亲诞辰的祝寿画。明代才子唐寅也曾作《萱草图》,并题诗:“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诗中的“莱衣”即是二十四孝中的“莱子斑衣”。
夏商时期,我国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