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南宋官窑
下一主题:论建水青花的起源
唐代长沙窑是一座没有文献记载的民间瓷窑,从各地出土的材料来看,长沙窑的商品经济意识在唐代众多瓷窑中表现得最为强烈。
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在其初创时期,由于当地瓷土含铁量高,烧出来的瓷器釉色偏黄,不光亮,在外观的美感上远逊于"类冰类玉"的越窑瓷器和"类银类雪"的邢窑瓷器,因此,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这一点可以从各地很少出土早期长沙窑瓷器得到证明。
为了改变长沙窑瓷器的外观美感,提高长沙窑瓷器的市场竞争力,长沙窑在装饰技法上吸取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首创了釉下彩新工艺,从而在以越窑为代表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之外,独树彩瓷一帜。
把绘画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长沙窑瓷器上的彩绘画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虫鱼,而尤以后三类为多。从目前所发现的数百件彩绘瓷器来看,还没有发现宗教题材。人物画中有阮籍、稽康之类的文人,有乡村中天真活泼的顽童,但没有一件帝王将相的肖像。这一现象不应是一种偶然。长沙窑瓷器上的绘画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