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窑瓷器的发展规律和贡献
发布时间 2012-11-26 浏览 58371 次
以发展成规模较大的作坊,但工艺要求一直都比较低。这样越来越多的制瓷作坊也就脱离农业,向独立手工业方向发展,与城镇市民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生产在南方得到广泛的发展,由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向福建等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北朝时期的北方也建立了自己的瓷窑体系。这个时期的瓷器生产,突出的表现是地域宽广,品种增加,瓷器用具广泛应用在饮食、盛物、祭祀、陪葬、文房、陈设、豪门贵族高大建筑的排水接水设施等领域。在这个历史时期制瓷工艺提高很快,尤其是实用和美观方面深受好评。青铜器、漆器、陶器等日常用具落在青瓷后 面,瓷器在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在中国文字上第一次出现“瓷”字。将“次”(表示读音),“瓦”(表示泥土制作的本质)结合起来,给予这种坚硬、有釉、美观用具以名字,在本质上就与陶器截然不同了。从晋人开始有人用写诗加以歌颂,例如晋人潘岳在《笙赋》中写道:解严颜,擢幽情,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瓷器生产最发达的浙江金华地区,已经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