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节气养生之芒种:饮食
下一主题:古代三伏饮食文化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都是自己家做粽子。一是,计划经济,商场里没有粽子卖;二是,当时收入低,有也买不起啊!家里做粽子比较费时、费火,那时候没有卖粽 叶的,要自己去采苇叶,找叶宽的、长的一片一片采下来,拿回家里洗净备用。还要泡米,准备红枣。包粽子时,一般用两、三片粽叶,包出有棱有角好看的形状, 用线扎好。不同口味的粽子用不同颜色的线扎,以示区别。粽子包好后,码放在八印的大铁锅里,放些水,先是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煮蒸,要用小半天呢。开锅 后,糯米的纯香、大枣的甜香和着粽叶的清香,渐渐地在屋里弥漫开来,一会儿满屋飘香,还没吃到口里,已经津液满嘴啦,哈哈,馋的呗!一般是在端午节前一天 晚上煮好粽子,就放在锅里,第二天早上吃时冷热正好。抵制不住粽香诱惑的,还没等放凉,就迫不及待地解开扎线,剥开粽叶,吸口粽香,咬一口粽仁…… 粽叶在手中不断翻转抖动,等吃到小枣时,还有一种意外收获的感觉。吃好了,把粽叶洗净下次再用。在端午节缅怀屈原的同时,做粽子、吃粽子的过程也是一种享 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