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最可靠的鉴定依据:笔
下一主题:古瓷器有“小绝招”
笔法的特点,同表现笔法的工具——毛笔的制作特点和特性有关。明方以智《通雅》中说道:“笔有柱、有被、有心、有副。”毛笔大约从汉晋以来基本上都是这样制作,现在有考古发现的汉“居延笔”为证。各时代当然还有一些变化,如不同的笔毛——有硬软之分,以及制作方法稍有进展等等。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熙宁(宋神宗年号)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这里说的笔的有心无心,值得加以注意。我们现在看到的晋王昫《伯远帖》,用的是一种吸墨不多转侧不太灵便(折笔处往往提起再下)的劲毫,为后世书法中所没有见守的,是最为特异的了。又陈法极(智永)《三体千文》,顿笔处往往有贼毫直出,也是当时毛笔有特种制法——有心的缘故。唐孙过庭《书谱序》、怀素《苦笋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杜牧书《张好好诗》等,看来大都是使用一种坚硬而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唐代《万岁通天摹王帖》中有些粗肥的字,还现出开叉的笔画,这是因为诸王书原迹也是用硬笔又吸水不多;如果用无心软笔,定然不致如此(其中晋与唐也还有一些不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