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经历、个性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然而作伪者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扩大,以混视觉。风格特点超过了恰到好处的地步便是有意造作,此幅特点过分的地步偏锋外露,与板桥中锋鼎力落笔的笔法不符。通篇气不贯,细审原因,上下字之间气韵不连,具体说每写一字皆添好墨后才落笔,上下字接不住,这样便失去一气连动之感,这是摹仿痕迹之一;本应一笔写成的笔划(即使断开也是一笔写成,所谓笔断意连)而用两笔来完成,如落款郑字的“阝”旁即为明证,此摹仿痕迹之二。细看每字笔法很嫩,笔划光而滑,落笔滑而轻,如落款的郑字的前两点,柔弱无力,即明显例证,与板桥所有落款均不符,与板桥晚年作品相去甚远,此摹仿痕之三。那么,何以初看时给人以气势感?经过分析,方知气势来自每字末笔的露锋处,而不在笔画中,与板桥露而中含的个人风格完全不符。
3、纸料的问题
审视用纸也不够乾隆时物,旧色系染成。从揭后上胶矾皆泛黄色来看,可知染旧用料为栀子、红茶类物。左上方及三行末“秋”字旁有苍蝇屎,以墨点成,又涂以油类。断裂处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