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河红茶”,何日再“
下一主题:福建首次出台政策 制
图为罗朝顺(左一)向村民传授茶苗管理技术。
仲夏,记者到安龙县龙山镇巧岭村采访。漫步在村里3500亩板磨茶叶基地时,只见眼前的茶树在阳光照耀下,鲜嫩的茶叶翠绿欲滴,忙碌的茶农穿梭在这“绿色银行”里,好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
“以前我们这里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坡、荒地,在罗支书的支持下,我利用荒地种了12亩茶树,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过上了幸福生活。”正在给茶树除草的村民陈永飞如是说。这是罗朝顺引领巧岭村乡亲种茶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位于龙山镇西南面的巧岭村,海拔在1500米到1600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有富含有机质、含碱量低的好土质,加上云雾缭绕,水源未遭任何工业污染,是培育茶叶产业的“风水宝地”,可是长期以来,乡亲们却守着这“风水宝地”喊穷。
2008年10月初,浙江茶农安真华投资10万余元,在巧岭村建起了12亩茶叶苗圃,培育大佛龙井茶、西湖龙井1号、龙井43号等系列茶苗,并租荒山种茶。罗朝顺看到安真华承包村里50亩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