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物市场赝品多 不打假几成“潜规则”
发布时间 2013-09-05 浏览 50065 次
表示,近年来,屡屡出现所谓权威部门鉴定错误的案例,而鉴定专家由于知识结构等不同,对同一古玩的鉴别结果也不同。此外,业内人士称,现在拍卖行基本上都已经在拍卖条款中注明了“不保真”这一项。拍卖遵循的是落槌成交规则,只要是拍卖行声明不能保证拍品真伪,拍卖行就不承担法律责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人们对赝品逐渐警惕,造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连专业人士有时都分辨不清,更别提普通民众了。”高立鑫说。也有专家认为没必要打假。长春市收藏家协会玉石、赏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徐说:“真正意义上的‘赝品’,是指制作精良的收藏品。比如宋朝仿周汉时期的艺术品,这些仿品在明清时候就很了不起。”他说,“高仿并不代表水平低,这些赝品在前代是仿品,在当代是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记载了现代仿制品可达到的水平,在未来就是古董。”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大军,强大的需求让市场更加广阔。“各类鉴宝节目的高频率播出、还有‘捡漏’者的经验之谈,膨胀了许多人的财富之梦。”长春市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温加说,有时大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