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简帛书的鉴定与辨伪
下一主题:林散之的书画艺术及其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而很多流传很广的,是用形象化以及文学比喻,但对古人的形象比喻,反倒成了今人的想像曲解,下面的感悟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一己之见,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不少鉴赏书籍和专家都说,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 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所没有的。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难道是书上写错了,专家说错了?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不是我们现在的电灯,而是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