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扬州磨漆画、漆砂简介
下一主题:中国漆画艺术
漆器是战国秦汉出土文物中常见的品种之一,据已有的考古材料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漆器,如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曾清理出一件木碗,该碗腹部呈瓜棱形,圈足,内外涂有朱色涂料,经科学检测,该涂料即是生漆。据历史文献也可知我国用漆时间很早,《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虞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可见在远古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和彩绘漆器了。
考古发现出土的漆器,其胎质有木、麻布、陶、铜、铁、角、皮、竹等许多种,其中多以木胎为其大宗。现在已知的战国、秦汉漆器均以木胎为主,再辅之以夹纻胎,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共出土近700件漆器,就其胎质而言,主要是木胎和夹纻胎两种。而铜胎漆器则没有发现。
铜胎漆器或称漆衣铜器,虽在战国已经出现,但远没有木胎或夹纻胎漆器那样普及和流行。通过考古发掘最早发现的铜胎漆器是1958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楚墓的左侧室中出土的两枚漆绘铜镜,其中一枚直径12.4厘米,厚0.1厘米,镜背在朱地上绘有黑、银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