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古玉“实证鉴定法”—
下一主题:玉器收藏知识:古玉鉴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明古人对玉器的重视和热爱。因此,自古以来,对玉器制作十分讲究,特别是像一些佩玉或摆件的玉雕工艺,更是精益求精,构思新颖,造型奇特,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藏品中的这件吹箫童子玉雕,就具有上述工艺的清代典型风格。该玉雕是前些年在该县长岭乡一座清代墓葬出土,通高6.3厘米,宽3.7厘米,厚0.59厘米,质地白玉,透闪石种,局部有黄褐色斑,童子双手握箫,作吹箫状,头上阴刻整齐的短发,两侧各雕有一发髻,身着宽大长衣,卷袖,双腿微曲作行走状,似边走边吹箫的神情。另用阴刻粗线条表现出衣服的皱纹,看上去,整个器物雕琢精细、老到,线条简洁,表面光滑圆润,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动感,仿佛眼前呈现一位童子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箫的神情,令人欣羡不已。
据考证,我国玉雕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清代,更是发展到了高峰,在造型上以新颖奇特取胜,在制作上讲究精雕细刻,在人物上力求反映现实生活,往往使一件玉雕形成了一种内在美、意蕴美、造型美的完美统一,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