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如何保养漆器
下一主题:宋西平成都漆器能活多
在民间,总有那么多富有生命力的蕴藏!一手绝活、一种风俗、一件宝物……在历史的变迁中,或蓬勃发展、或流传艰难,记录它们的生命轨迹、挖掘它们的丰富内涵,是一份值得去做的事。本期,我们介绍的是福州独有的脱胎漆器。
“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参观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流程后所写下的诗句。
从鼻祖沈绍安开始,以沈氏漆艺为代表的福州脱胎漆器走过了200多年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如今,这一历久弥新的传统工艺,在先后经历辉煌、变革、衰落后又在机遇中探索。
漆匠留下“金饭碗”
清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沈绍安的福州年轻漆匠被派到衙门里替官员修理金字匾额。他发现匾额的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了启发:能否加以模仿改进漆器呢?
此后沈便请泥塑艺人先塑几尊泥神像,外裱夏布,涂上青漆,干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据沈绍安第六代孙沈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