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古画鉴定的主旨、方法
下一主题:良渚玉琮王
其实,“目鉴”与“考订”这两条思路,可追溯到明代。大鉴藏家张丑(1577年至1643年,字青甫,号米庵,江苏昆山人,著名书画鉴藏家)在其《清河书画舫》曾这样概括道:“鉴赏书画要诀,古今不传之秘,大都由四,特为拈出。书法以筋骨为神,不当但求形似;画品以理趣为主,类可徒尚气色?此其一。夷考宣和、绍兴、明昌之睿赏,并及宝晋、鸥波、清闭之品题,举一例百,在今犹昔,此其二。只有千年纸,曾无千岁绢。收藏家轻重攸分,易求古净纸,难觅旧素绢,展玩时,真伪当辨,此其三。名流韵士,竟以仿效见奇,取圣通人,端在于此。俗子敝夫,专以临摹藏拙,遗讥有识,岂不有兹?此其四。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命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张丑寥寥数语,即可括囊传统书画鉴定方法之大略,即使每位鉴家的具体处理技术各异,也依旧无法脱出“鉴考结合”的两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