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泉窑鉴别
发布时间 2014-03-26 浏览 52404 次
,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