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但早田和晚田的存在,表明当时存在早稻和晚稻,这和现存《禾谱》佚文中的内容相吻合,《禾谱》载:“曰稻云者,兼早晚之名。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又说:“今江南早禾种率以正月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现存《禾谱》所载品种名称,也是按早禾和晚禾来划分的。以这个标准衡量,陈旉生活时代的太湖一带的早稻似乎并不普遍,一直到清代仍是如此,清人更有将康煕颁御稻种于江浙两省,当作是“东南有早稻之始”。由此看来,这个《农书》是《曾氏农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一处是《农桑通诀二播种六》,其文曰:
《农书》云: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何匮乏之足患,冻馁之足忧哉,正月种麻枲,二月种粟,脂麻有早晚二种,三月种早麻,四月种豆,五月中旬种晚麻,七夕以后,种莱菔、菘、芥、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