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传统的辨伪法
发布时间 2014-05-17 浏览 49283 次

顾名思义,是土生土长、历史较久的辨伪法。回顾《宋史》绍圣年间朝廷命官辩证传国玺的记载,可知一批文人、官吏从玉材、碾琢、玺文、字样几个方面观察,根据所获感受并结合考据功夫,便作出了结论。这种直观结合考据的方法体现在吴大澂身上便更为精细,就是考据在辨伪中所占比重增加了许多。吴大澂《古玉图考》图文并茂,人们对其所列数十器的真赝各有主见,心照不宣。我们并非完全肯定其辨伪的理论与实践,而是尊重他的考据方法、考据成果及其给予人们的启迪。

假如说蔡京、李公麟等文人学士的辨伪结论正中造伪人下怀的话,那么明末文人高濂却触到了造伪者的痛处,他揭露了作伪者用近似古玉的玉材"如式琢成"伪器,他还指出伪造古玉者的致命弱点在于"钩碾不可拟古"。这是有的放矢的作法,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清嘉、咸时,陈性所著《玉纪》则是传统辨伪法的全面总结,但仍包含着不少的附会和谬误。此后,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我国,旌阳吕美璟、武进刘心瑶各自都作了《玉纪补》,对陈性《玉纪》进行了补充和正误,唯有东官李凤公

1  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