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刻年画:从年俗到平常
发布时间 2014-07-06 浏览 50644 次
见过明代木刻“玉皇赦”前端的“诸天朝圣图”,约略二尺长、一尺高,造型之美,线条之好,虽然不见著录,几乎与永乐宫壁画相似,这样的佳作,也没有留名。且不仅苏州这样,潍坊、杨柳青、绵竹、武强、佛山、凤翔等地的年画,也有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也恰如苏州好多桥梁上的联语,现在还可以看到,那短短几句桥联,描述了环境与美感,写、刻俱佳,却也大都没有作者姓名。为什么,原因是修桥补路,是做好事,并不是扬名。许多画像石上,往往也没有署作者是谁,也是这样。

  从过年到平时

  胖娃娃最长寿

  与木刻年画有关的,过去有一种盖在礼篮上的木刻画,销量也不小。老年人还记得,过去亲友往来,上门总要带一点小礼品,如水果、茶食等,这些东西一般都盛放在各种用细竹做成的礼篮里,篮盖上往往要盖一幅斗方的木刻画,内容或者是单幅戏文,或者是金鸡报晓,或者是文房清供等,都表示雅好有礼。

  至于木刻年画为什么会滞销,与产量、质量、成本,以及审美心理与时代变化等有关。在光绪年间,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