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面语言 确认赝品文献
发布时间 2014-07-11 浏览 51023 次
的文献编造者误将“后”字繁体化,造成了不应有的错别字,漏出破绽。

  

例三,《斯大林进攻东北令》此“命令”系单页纸,竖排铅印,“斯大林同志”几字多处出现,标明时间是1945年7月3日。见到“斯大林”几个字,就可以确认不是1945年的原文献。“斯大林”几个字并没有错,但并不是1945年当时标准音译字,当时没有统一,译作“史达林”、“史塔林”、“斯太淋”等近似的音,在国统区甚至译作“屎踏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由马列编译局统一规定译作“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国外人名。1949年前音译名“斯大林”就是错别字,就不是原文献本体。

  

通过书面语言,确认赝品文献,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简单的概括一下,实际还要复杂得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