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彩墨骏马得得来——读
下一主题:赵佶《祥龙石图卷》细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士,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乐慕城)镇西北村人,1867年2月6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生于书香门第。祖潘祖望,清生员;父潘希曾,清庠生,早亡。
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1881年(清光绪七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师,白天教书,夜晚自学深造,兼习书法。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他由津赴京应乡试,考中举人,翌年(乙未)殿试,获二甲十三名点为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后,于1898年赴甘肃,任隆德县知县。
“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定居北平。随之,日军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汉奸、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人多次劝他出山,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