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明代正德青花瓷器鉴赏
下一主题:宋代钧窑瓷器与后世仿
中国陶瓷文物被视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一些完整器物,甚至某些时代一些著名窑口的零星残片亦被世人奉若拱璧。至迟自宋以降,瓷器的仿制做伪,代不乏人,因此这类文物的辩伪工作就极为繁重。在分析仿制做伪时,首先应掌握它与其他门类文物做伪的共同规律。这种共性体现在:它们防伪的对象,绝大部分为各时代的精品、美品,一般品、大量存世者即较少去防伪,例如,对明清瓷器,防伪对象基本是官窑器或民窑精品,这样可使鉴定工作有大致的范围。防伪的水平是随着人们研究收藏活动深入而提高的。时代越晚,越可能出现足以乱真的货色。应对近年出现的貌似真精的“文物”更为深入地推敲。
鉴定时除了考虑以上“共性”外,更要考虑瓷器文物的特殊规律及表现,即在鉴定具体文物时,往往对“个性”的掌握更为重要。
瓷器文物防伪手法代不相同,有发展益精的过程,且手段繁多,层出不穷。粗略介绍,有杜撰(凭空捏造),模仿、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拼接,旧坏新彩,旧胎加刻,新物旧款,套口,撞底,磨口磨底,去耳补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