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康熙与光绪青花瓷器的
下一主题:形形色色的瓷器底足鉴
玉璧足(严格来说叫“拱璧底”,与唐——明初的宽厚平足有异,下面简称玉璧底)是明中后期至清三代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民窑削足方式。
其特点为:
1、足脊较普通明清带底釉的削足宽,特征为外足高,内足底,中间端面为宽弧线。按宽度分可分为宽玉璧和窄玉璧。
2、内部均有跳刀纹和部分带有收心镙纹及同心圆状旋纹,和深挖足的痕迹,底无釉
3、按削足的足型分,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
4、按胎质精度分,可分为精细糯米白胎和浆白胎、黄质胎、土色胎等等,
5、按分量分可分轻胎和重胎。
6、按明洁分有不沾沙的玉壁和沾沙的玉壁
明代玉璧足的个性特点:
1、明代玉璧足绝非大家所理解的粗胎、黄胎、宽足类,其中不乏精细制作,笔者藏有两块明代万历年间的民窑瓷片(第一枚为万历仙鹤纹,玉璧足非常精细;第二枚为万历寿字纹残片,玉璧足非常精细)。但它和清初玉璧足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1)明的玉璧足较窄,清的较宽;(2)明的玉璧足较低,清的较高;(3)明的玉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