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门额为民居添彩
下一主题:浅谈雕塑艺术中佛教造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著名学者浙江萧山毛奇龄刻居福州,自得寿山美石四十九枚进行究识,他以纪事体材于康熙而十九年(公元1690年)写成《后观石录》,对寿山石色彩、质地及雕艺均详为描述,并首次提出“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有次之”的三坑分类法,为后人树立了品石准则,影响至今。前后《欢石录》间后以后,推动了名流学士、豪门贵族以及名间“争玩”寿山石之风,这“天生尤物”更由此“挤身实石之林”。
清代,寿山石被纳入官府课税的范围。达官人除自己收藏赏玩寿山石和雕件外,还搜集珍品进攻帝后等御用。北京故宫博物馆想尚存有用寿栓田黄是雕刻的皇帝、皇后玉印,以及用田黄石、芙蓉石雕刻的亲王及大官使用的私印。寿山石雕刻品(主要是圆雕)自此得到宫廷的青睐,清宫造办处亦直接雕制了不少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