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古籍的版别(二)
下一主题:如何保存竹制家具
椅,原本是指一种植物。《说文解字》注曰。"椅,梓也。椅梓浑言之也,"椅和梓虽有不同,但区别甚微,故而。"浑言之"。用"椅子"作为一种坐具的名称,较早地见于唐代,当时又称"倚子"。至五代及两来。随着垂足而坐的生活习惯的普遍,椅子的品种及其装饰日渐丰富,但主要式样还是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做轴并且可以折叠的有扶手的交椅。椅面编织成软屉,其扶手自椅背顺延而下形成椅圈。这种式样在宋画《春游晚归图》中有描绘。
人们将特定的椅子称为"太师椅"是从宋代开始的。当时有个京官为奉承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特意在秦桧的交椅后背上加一个木制的荷叶形托首。此后仿效者颇多,遂名之为"太师椅"。到明人,这种交椅式太师椅因其结构复杂且有失牢固等局限性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形制宽大的圈椅。格面下四足落地。加装开板和底怅;椅面以上的背面板已变成适合人体椎骨曲线的"S"形,椅圈绝大多数已不再有托首,只是自后背至扶手顺延成一体,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倚托,肘部至肩膀也可以得到支撑,使人感到更加舒适。明代沈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