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化石的早期认识史
发布时间 2015-06-21 浏览 49987 次

化石的英文名为“fos-sil”,来源于拉丁词“fossilis”,是从动词“fodere"变来的,有挖出、掘出之意。早在远古时期,希腊的希波利图斯曾引用色诺芬尼的论著,认为在距岸很远的山上发现的海生动物遗迹是当时动物陷入泥中留下,后来凝固下来的。同时,在中国写于春秋之末或战国初期(约公元前 5世纪)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龙骨的记载。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把龙骨看成与蛇蜕相似的龙蜕,把骨化石与传说中的生物联系了起来。至公元11世纪宋的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明确指出龙骨并不是龙蜕,而是龙死后的遗体的骨、角、齿等硬的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著作中关于硅化木及其他化石的记载已屡见不鲜。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中国学者已经把这些化石与现代生物相比较,而且试图用来推断古气候了。不过他们对于化石的形成还不很清楚。这一时期对化石的认识应以沈括为代表。《梦溪笔谈》卷21第17则:“近岁延州……土下得竹笋……悉化为石。……延素无竹,此……不知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婺州金华山……核桃、芦根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