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收藏书画投资收益稳
下一主题:北京玉器的基础知识
翡翠被再次发现和应用时正处于玉文化高度发展的后期,和田子玉开采了三四千年,蕴藏日趋减少。西域向中央朝廷采取进贡的方式将和田玉输往内地,因其产量不足,便以次充好,或开采原玉以增加产量,但仍不敷应用。内地开发岫玉、独山玉、茅山石等地方玉料供应市场。在内地玉料日趋短缺的条件下,翡翠便得以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但翡翠自勐拱产地运入腾越、大理、昆明以至被广大汉族士绅接受认可再到喜爱佩用,似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首先,汉族知识阶层受到和田玉玉文化熏陶,爱和田玉如命,成了和田玉癖,所以看到新来的翡翠便以和田玉与之相比较,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徐霞客作为一位出身江南的知识分子游历到云南永昌时,看到市场上的翡翠称作“翠生石”,低和田玉一等,故不称玉而称石。徐霞客游云南时已是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对翡翠的看法尚且时加贬低,其前文人的态度则可想而知。
据徐霞客说,翠生石分为两种,一种是“白多而间有翠点,而翠色鲜艳,逾于常石”。当地生产者因其少翠而丢弃不用,偶尔也用此石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