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七)
发布时间 2020-05-13 浏览 50362 次
,然后玉银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写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这两句话便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揖的意思是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态。仰是指人体的上身向后稍仰,成仰视之态。古人佩玉行走时,向前一步则身体前倾,再抬脚时则身体后仰。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佩戴的玉饰,使之发生互相碰撞,发出有节奏的音响。由于佩玉都是坚硬的玉石磨出来的薄片,碰撞时发出来的声音非常优美,竟有如乐曲中的微角宫羽之音,当然奇妙无比。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也是一种创造。礼对于人的动作要求是很严的,一套玉佩悬挂于身,也只有随着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形成优美的乐章。这样走是很累的,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佩鸣之声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帝人君表示自己绝无非辟之心,这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

完全可以看出,佩玉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佩玉的本质在于借助于人身的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无怪乎佩用玉器也要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