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儒家“三礼玉论”(七
下一主题:儒家“三礼玉论”(九
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这段引文中的“时既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不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这一条是说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
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