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郑州密玉的传说
下一主题:古老的玉石传说
成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桐荫仕女图”山子,就是俏色玉中的佼佼者。
这件作品中,上面是数轮圆筒瓦,庭院西侧垒着太湖石,周围桐蕉丛生,繁密茂盛。院外一妙龄少女,手持灵芝,轻盈地向徐开的院门走去。门内另有少女双手捧盒,向门外走来。一道细细的门缝,为作品带来了灵动之气。
但是,谁能想到,这件宝物竟由一块琢玉碗时剩下的弃料雕成。原来的废料既有裂痕,又有橘黄色的玉皮子,但琢玉大师将裂痕变成门缝,把皮子琢成梧桐、蕉叶与覆瓦、垒石,化腐朽为神奇,终成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品。
乾隆皇帝特制“御题诗”和“御识文”命人阴刻于器底。诗中说“义重无弃物,蠃他泣楚廷”,高度赞扬了玉工慧眼识良材的“高义”,可比古代的卞和。
玉器最重要的不是做工,而是设计,在大师眼中,任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