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钱币记录历史(一)
下一主题:钱币收藏知识
海南自造的银元
银锭稀有,银元在海南民间收藏却很普遍。据统计,目前国内银元的存量大约1千万枚,海南银元的数量具体无法统计,但可以肯定存量很多。
银元,俗称“光银”、“光洋”。18世纪外国商人带来中国进行贸易所支付的机制白银铸币,俗称“番银”、“洋银”。清嘉庆年间,洋银元在琼州流通已占琼州货币市场的50%,而海南自己铸造的银元则是在1949年。
1949年11月广州解放,国民党政府在解放军即将解放广东前夕,将“广东省第一造币厂”迁往海南岛海口市,并将厂址设在当时的海甸造船厂内。为了给刚刚成立的“海南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筹集“发行兑换准备金”,利用回收的银元等改铸含银量较低,只有八成的仿“袁头九年”银元,随之又改铸含银量更低的仅有七成五的“孙中山头像”银元,但因成色太差,最后又铸含银量为八成的“二十三年帆船”银元。
这三种银元因紧急超负荷制造,又因压制时压力不够,造成币面不平,不正,质量较差。被称为“杂光”。
海南老一辈们当时管“袁头”银元叫“大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