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茶学的由盛转衰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2858 次
竹篓中 ,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 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 年便可摘取。” ②《四时篡要》,是五代以前甚至是宋元时期对我国 茶树栽培记述最为详细的一部著作,但其采种、保种和栽培等方面较 上引《茶解》相比,就显得简单和原始得多。如留种,《四时篡要》 只有“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二月出种”这几句 。《茶解》则增加了“水选”和“晒种”二道技术,而且播种的时间 ,也不和《篡要》那样死而“二月出种”,而是看具体的气温“种之 ”。另外,《茶解》中对“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和“次年分植” 的记载,也是《篡要》所不见的。在唐宋的茶书中,对茶园地点选定 以后,播种前是不言整地的,这里明确提到了要先整地后播种。再是 同样是直播,《纂要》每丛要“种六七十颗子”,而《茶解》只需“ 一掬”,这反映明清时由于掌握一定的选种、种子处理技术,茶种的 发芽率和成活率较以前明显提高。

  至于茶园中耕、除草和施肥技术,《茶解》又记说:“草(茶) 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 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 ,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 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在我国古代茶书对于茶园管理特别 是中耕、施肥技术,其精细是没有一本超过上录内容的。此外,《茶 解》对茶园间作,也作了详细记载。如其称:“茶园不宜杂以恶木, 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 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最忌与菜畦相通, 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由上可以看出,明清茶园间种,也达到 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宋以前对茶园间种没提出什么具体要求,而且也 只提到“雄麻”一种作物和“桐树”一种树种,在《茶解》中,不但 提出了多种间种树种和茶园只宜间种“清芬之品”的要求,而且开始 注意茶园生态并且最早提出了上有荫、下有蔽的多层立体种植的构想 。这里犹需特别指出,《茶解》关于在茶下种植“芳兰、幽菊”的构 想,不单是一个大胆的茶园人工生态环境设计,而且也是茶园抑制杂 草生长的一种有效措施。清代《时务通考》中关于“用干草密遮其地 ,使不生草莱” ①的记载,很可能就是从《茶解》茶下种植兰菊所演 化出来的。

  过去有人提出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近代制茶和茶树栽培技术, 多半是由中国的古代或传统技术承继、演化过去的,但茶树修剪和茶 园复壮的—— 台刈、修剪技术,可能创之国外”。

  这是一种误说。近代茶树修剪,也本自我国,而且是本自我国明 清时期创建的茶叶生产技术。

  关于茶树台刈的最早记载,见于顺治末年的《匡庐游录》和康熙 初年的《物理小识》。《匡庐游录》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 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 俟其最蘖。” ②这是现存有关台刈的最早记载。不过,从方以智《物 理小识》所记的内容来看,其茶树更新的技术较《匡庐游录》更原始 ,可能最初的台刈,即是由此颖脱出来的。《物理小识》有“树老则 烧之,其根自发” ③;在发明台刈之前,人们可能就是以火焚来实行 茶树更新的。当然,实践早于记载,《物理小识》和《匡庐游录》虽 然都是清初的著作,但其技术的存在,当是明代至少是明代后期的事 情。关于茶树台刈的另一重要记载,是咸丰时张振夔《说茶》中所记 :“先以腰镰刈去老本,令根与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粪其根,仍覆 其土而锄之,则叶易茂。” ④很明显,这条记载,技术上较《匡庐游 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上面讲的,是明清茶树栽培技术的部分发展情况。但由管窥豹, 可见一斑,这也反映了整个明清茶叶生产和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我 国古代或传统茶学的进入盛期和巅峰,即是基于明清茶叶技术和茶叶 文化这一高度发展的基石上的。由巅峰再往前行,就是下坡,我国传 统茶学在历尽明清的盛期之后,自乾嘉起,便由衰落沉寂慢慢转入了 向近代发展的道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