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茶业的最后骤起和大落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7265 次
把中国的茶叶出 口和茶叶生产,更进一步地放置于世界茶市之列,使中国茶的生产、 贸易,直接或较大地受到国际茶叶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调控。因为这样 ,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商能直接在中国开行、开厂、设库、 设栈,使中国茶叶贸易和茶叶生产,也相随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的局 面。这里,我们不妨摘录中国1866—1900年间一些年份的茶 叶出口数为例(见下页表)。下表实质上是我国上一世纪后期茶叶出 口的一个消长情况表。表中摘录了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二十 六年(1900)的有关茶叶出口数。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18 86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 的统计,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继道光末年和咸丰的发展趋势,逐年 呈跳跃式的递进。1886年以后,由于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引种 和发展茶叶生产获得成功,大批新茶园投产,他们对自己的茶业实行 保护政策,结果使中国茶业由持续快速发展,蜕变为连年急剧大落。

  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略表 ①年

  份 出口总额(担) 年

  份 出口总额(担)18661869187218791882 12000001500000约170000019874632 017151188618891892189719002217 200187732116226811532158138432 4清季我国茶叶生产受国际茶市影响出现的这种大起和大落,正好也 构成我国茶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的独特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各国 从我国输入茶叶逐年增长的需要,我国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安 徽和湖南、湖北等省的茶叶生产,在咸同年间,一哄而起,出现了一 个盲目发展高潮。以福建为例,如《东瀛识略》所载:“茶固闽产, 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 建、邵郡种植殆遍。” ②关于福建咸同年间植茶的风起,其时闽人卞 宝第也有这样一段形象的记述:沙溪“由永安入境,物产茶。土著不 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且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 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 ③另外《光 泽县志》中也提到,“咸丰、同治以来,遍处种茶,生息亦广” ④。 类似的记载,也常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有关方志中。如安徽歙县,在 其民国县志中也约略指出,“歙地宜茶”,但在“道光八年前生产无 多,故须认销他县茶。厥后逐渐推种,求变为供。至光宣间,计输出 者已达三万数千担” ①。这里所说“道光八年前生产无多”,主要是 根据道光八年撰刊的《歙县志》的记载;“至光宣间”,没确定具体 年代,不过从这条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歙县甚至整个皖南的茶 叶生产,也是在咸同或主要就是在咸同年间发展起来的。其实,清季 也是我国古代茶业最后的一个发展高峰,其确切的年限,当包括道光 二十三年(1843)至光绪十二年(1886)这样40多年时间 。中英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 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个口岸。1843年在虎门 ,又被迫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从《南京条约》和其补充“章程”等签 订的具体时间,我们将五口通商对茶业产生影响,不妨就暂定为18 43年。至于1886年,这一年,是我国海关统计茶叶出口最多的 一年;在这年之后,我国茶叶出口就一年一年锐减了下来。

  这里还要指出,清代后期我国茶业的这一飞跃发展,与国外对红 茶需要的剧增是相联系的,所以,在茶类生产上,也表现出以红茶为 主的发展特点。举湖南的一些史实为例。如同治《巴陵县志》载:“ 道光二十三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 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②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县。再如同治 《安化县志》也称,湖北通山一带过去也是一个重点产茶区,咸丰时 因太平军征战江汉流域,原来往返通山的一些茶商,有的就“估帆取 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 商也。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装箱,客有冒称武彝以求售者” ①。这 条史料不只说明安化的红茶生产,是咸丰年间由广东茶商“倡制”发 展起来的,而且也反映,福建武彝和全国其他许多地区的红茶生产, 也差不多都是在此前后,由广东和各省茶商倡导下风兴起来的。因为 这里说得很明确,其时正值红茶“初兴”;不是指安化,而是指全国 当时都属初兴阶段。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后来每年红茶所占的出口比 重,看出一些线索。这里,我们不妨将光绪五年(1879)至宣统 元年(1909)我国各种茶类出口的数额,节录如下:1879— 1909年中国各类茶叶出口略表#单位:担年份 绿茶 砖茶 其他茶 红茶红茶占总数的百分比1879 183234 275540 5 270 1523419 0.76651882 178839 21 9027 7368 1611917 0.79911885 214 693 280112 15505 1618404 0.76021 888 209378 412642 3233 1542210 0. 71171891 206760 328861 10772 120 3641 0.68771894 233465 395506 16 126 1217215 0.65361897 201168 55 8298 7777 764915 0.49921900 2004 25 316923 3602 863374 0.62361903 301620 618458 8336 749116 0.4465 1906 206925 586727 9569 600907 0. 42791909 281679 584976 12156 619 632 0.4135#  本表参考朱美予:《中国茶业》第六章《近 五十五年各种华茶出洋百分数》制。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不但我国鸦片战争以后至光绪初年茶 叶生产和茶叶出口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国际茶市对红茶需要在红茶方 面的一种突出发展;同时也明显反映,在光绪十二年以后我国茶业的 直线下落,是因国际红茶市场被挤而主要是红茶出口的一种衰落。其 实,关于这点,在我国咸同年间茶园和茶叶生产大发展的过程中,本 身也就潜伏着即将衰落的危机。因为我国各地这一纷起拓展茶园的过 程,正好也是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荷兰在印尼大规模发展种茶的 过程;当他们茶园发展起来以后,受影响的必然也只会是我国茶叶的 出口和茶业。事实也是如此,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先和主要生产的,不 是别的茶类,而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和中国出口最 多的红茶

  上表和前表的数字还告诉我们,在1886年至19世纪末的十 四五年中,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锐减了38.57%;平均每年要 减少382876担。这也就是说,我国咸同和光绪初年发展达到的 茶园最大面积,至上世纪末,至少也应减少或荒芜38%。不,19 世纪末,我园茶园实际减少的面积,远不止这一数字。因为盲目发展 的特点就是一哄而上,一风而散。一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去,不 只在咸同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茶园,有的甚至连同过去的老茶园也一并 废弃了。以广东的情况为例,如民国《广东通志稿》中就记说:“中 国商品,向以茶为出口大宗,而在广东,又夙推罗定之珠兰茶为巨擘 。在昔远近驰名,销流甚广,年中所值,以千万两计。近数十年来, 竟为印度、锡兰茶所压倒,一落千丈,于今尚未底止,微乎殆矣。” ①再如宣统《南海县志》也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 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芳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 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

  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 覩矣。” ②类似的记载,在这一时期的方志和史书中,随翻即是。清 末我国茶业的衰微,不简单只是出口锐减和茶业凋蔽的问题,其盲目 滥垦、毁林和毁田种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则是更无法用 一般数字来计算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