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我国茶类在元以前就完成了饼散主次的转换,但这并不否 认明初贡茶的改制,对散茶特别是后来散茶技术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 用。毋庸多说,散茶之被正式诏定为贡茶,必然对其工艺的更趋精细 和外形、内质的较大改进,是有较大影响的。先以茶的外形来说,在 元朝以前的散茶名茶,还只有芽叶的大孝厚薄之分,在明朝以后,通 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就产生了片、珠、针、眉等不同外形特色的茶类 。至于内质,为提高茶叶的香气,在明朝普遍采用了炒、焙方法。当 时有句茶谚,叫“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如善焙”①。如闻龙《茶笺 》所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②这句话的意思,说明确一 点,即各种名茶都由蒸青改成了炒青,唯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的③的 一种晒青。不过,从历史的总的情况来说,除江、浙、赣还继续蒸、 晒以外,一般都改蒸为炒、改晒为焙,而较鲜沿用蒸晒方法了。对于 明朝易蒸为炒的改革,安徽农学院陈椽先生曾作过这样评价:①炒青 的香味比蒸青好;②炒青的制作,比蒸青容易掌握;③炒青比蒸青省 工省本④。这或许也是明朝茶叶的各种改制,所以能够推开的一个原因。
以上讲的是明朝绿茶的发展情况,明朝散茶的另一重大发展,是 创制产生了发酵和半发酵的红茶、乌龙茶这样两种新的茶类。现在大 家引述的红茶、乌龙茶的最早史料,都出之于清朝福建的地方史籍, 因此,有人也就称“红茶和乌龙茶起源于清朝的福建”。把这两种茶 类定为起源福建,这是对的,但称其始于清朝,未免就有点过迟。因 为如前所说,宋朝慢火养成的“紫”和“青黑”色的贡茶,不管当时 是否意识,实际已带有发酵和半发酵的性质;这无疑也是福建红茶和 乌龙茶的技术渊源。所以,笔者相当肯定,随着明初贡茶废饼改芽的 变革,作为散茶之一的红茶、乌龙茶,也就从原来团饼中脱胎出来而 形成为两种新的茶类。
由上来看,明朝洪武贡茶的改制,不能作为我国散茶起源或开始 形成以散为主的根据,但是,它对于我国散茶技术和茶类的进一步发 展,确实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的。正是这种易饼为芽的改革,使明朝 不但创造和保存了几乎古代所有的茶类,而且在制茶技术上,也达到 了经验科学所能够达到的高度。这也是清朝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什么 在技术和茶类上创新不多,而主要集中在商品生产发展上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