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各项技术的具体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6574 次
据《四时纂要》记载,我们现在茶园管理的诸如防除杂草 、土壤耕作、间作套种和施肥等几方面的内容,至少在唐朝便都已俱 全。当然,《四时纂要》记载的内容不免有些原始、简单,但随着农 业生产精耕细作的提高,我国茶园管理水平,也相应地在不断发展和 完善。以唐朝的茶园除草来说,《四时纂要》只有二年后“耘治”一 句,但到宋朝,《建安府志》就载:“开畲。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 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若私家开畲,即夏半初 秋冬用工一次。”很明显,这一记载,比唐朝记述的内容要进步具体 得多。另外,唐朝茶园只是在茶树幼龄期间才种“雄麻黍稷”,可是 宋朝《北苑别录》,就提到桐茶可以间作。明朝茶园管理的记载更多 ,水平也更高。如程用宾《茶录》指出:“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萌 蘖丰腴”;对茶园管理作了扼要的概括。罗廪《茶解》最先提到了茶 园的“土地平整”,并对茶园耕作和施肥,也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 “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 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怎样培焦土呢?“每茶根 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

  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另外,还提出茶园不仅可以间植桐 树,也可种植桂、梅、玉兰、松、竹和兰草、菊花等清芳之品。从《 茶解》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明朝在茶园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较唐宋 有了较大的进步。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茶园管理,到明朝即达 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所以,到清朝,只是在除草、施肥的某些方法 和间作内容上有所充实。如《时务通考》关于锄地以后,“用干草密 遮其地,使不生草莱”,《抚郡农产考略》提到锄草之后,要结合“ 沃肥一次”;同治《襄阳县志》中还提到了襄阳茶园还间作山芋和豆 类,等等。

  5.茶树修剪。古籍中茶树修剪的记载出现较晚,一直到清朝初 年才见于《巨庐游录》和《物理小识》。《巨庐游录》载:“一心( 僧名)云: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 ,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物理小识》说:“ 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后一种方法,比较原始,或许台刈就是从 这种方法中脱胎产生的。根据上述记载,说明我国茶树的台刈技术, 可能萌发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后期,另外还有两条茶树修剪的材料: 一是咸丰八年(1858)张振文在一篇文章中说:“先以腰镰刈去 老本,令根与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粪其根,仍复其土而锄之,则叶 易茂。”二是《时务通考》所记:“种理茶树之法。其茶树生长有五 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 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去其草,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不惟所 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茶树修剪,似 乎是从台刈开始的;先有重修剪,在重修剪的基础上,然后才派生出 其他形式的修剪。

  6.茶叶采摘。我国古代采茶,六朝以前的情况史籍中没有留下 多少记载。直到陆羽《茶经》始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 之间”,说明在唐朝可能还只采春茶、夏茶,不采秋茶。当然,唐朝 还有采冬茶的情况,如《文宗本纪》说:大和七年(833),“吴 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这是一个例外,是为抢早进贡作的 弊,不是定制。采摘秋茶,大概是从宋朝开始的。苏辙在《论蜀茶五 害状》中说:“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但宋朝采摘秋茶可 能还不普遍,明万历许次纡《茶疏》还说:“往日无有秋日摘茶者, 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重摘一番不 一定合适,但说明大致在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已普遍开始采摘秋茶了 。

  关于茶叶的采摘方法,陆羽《茶经》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 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藂薄之上, 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 云不采,晴采之。”这种采摘方法,现在未必可取,但说明唐朝时对 采茶就很讲究。宋朝除同意唐时晴天早晨带露水采摘等主张外,据《 东溪试茶录》、《大观茶论》等茶书记载,还提出了采茶要用指尖或 指甲速断,不以指柔;另外要把采下的茶叶随即放入新汲的清水中, 以防降低品质。宋以后茶叶采摘的资料,记不胜记,因各地环境条件 和制法不同,说法也不一致,这里仅举唐宋记载例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