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蒙顶山古老茶文化(图文)
发布时间 2009-07-05 浏览 29965 次
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咏叹,“渌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顶茶的喜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高度评价蒙顶茶说:“若教陆羽持公伦,应是人间第一茶”,表达了他对蒙顶茶酷爱至深的感情。唐代以后,蒙顶山被封为圣山,专门种植贡茶,只有达官显贵才能饮到蒙顶茶。当时诗人孟郊,官位较低,只有向在朝廷为官的叔父要蒙顶茶,就吟出“蒙茗玉花尽,越瓦荷叶空……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刘禹锡对皇朝急催贡茶的作法不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唱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唱道:“饮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

  蒙 山 茶 贡

  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

   仿古采制“正贡茶”祭礼

  “正贡”茶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它是用石栏围起的面积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凹地,因地势低凹,每次遇到降雾天气,这里的雾气总是最后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山中最适于茶叶生长的地方,而它也是吴理真选择种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采摘的时候,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由12名采茶僧(象征一年12个月),在“皇茶园”采茶。在这里,采茶僧沐手、薰香,采茶时每人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一年),这些采摘的皇茶将被送往古代僧人专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他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然后焙炒、揉搓成形、摊凉、微火慢焙、摊凉、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

  “陪贡”茶则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古时因皇帝要求喝道原味的蒙顶茶,就让数名16岁处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斋一个月之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芽头的新鲜。采摘下的芽头再送往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为“陪贡茶” ,然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蒙顶山制作贡茶的寺庙——智矩寺,也有一段传说:寺内塑有两条石龙,一条称干龙,一条称湿龙。干龙一年四季朴朴生灰,雨过风吹,浑身无水迹;而湿龙则相反,一年四季龙身含水欲滴,晴天潮湿,雨来前更见湿润。因而老百姓奉为“神龙”,终年香火不断,也成了蒙顶山古代的“气象台”。

  蒙 山 茶 道

  宋代,在蒙顶山结庐修行的禅慧大师在总结蒙顶茶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创立了蒙顶茶技、茶功、茶艺三绝。虽然现在有很多技艺已经失传了,但蒙顶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组织专家学者经数年挖掘、整理后,让失传已久的“龙行十八式”、“风行十二品”等绝技重见天日。


   “风行十二品”茶艺表演

  


“龙行十八式”茶技表演


   掺茶

  “龙行十八式”是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炉,因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充满玄机妙理而得名。它从宋代留传至清朝末年,后因历史战乱,逐渐隐迹消声而失传。“龙行十八式”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飞龙在天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1米多)时而在头顶飞舞,时而又在腰间盘旋,尔后又准确无误地将茶壶抓在手里,从头顶、从腰间、从肩上、从背后……万无一失地把热茶掺到茶碗里,动作刚健有力,变化多端,让人不由的产生饮茶的欲望。

  “风行十二品”茶艺讲的是如何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的奥妙,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迎客凤点头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让人有一种身心放松,心旷神怡的感觉。


   茶道表演队

  现在蒙顶山组建了一支“蒙山派”茶艺表演队伍,他们在四川茶道功夫最全、影响最大,曾在成都、南京、深圳旅交会表演,在中央、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多家电视台亮过相。

  古时,蒙顶山有着辉煌的历史,今天,蒙顶山开发的脚步声走得更响,特别是蒙顶山茶文化尤令人心醉。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